更新时间:
福州4月30日电 (记者 石睿)2025年,是推进“数字中国”建设的第十年。十年间,数字技术从实验室走进“寻常百姓家”;数据要素成为数字时代的关键生产要素;数字经济涌现一大批“独角兽”企业,DeepSeek等国产人工智能产品为全球贡献“中国智慧”。
兰州4月30日电 (刘玉桃 田鹏鹤)“这个世界上没有一棵小草自惭形秽,每一样都拥有自己的使命,每一个生命也都不曾卑微。永远保持一颗光明磊落、纯洁质朴的心,路越走,越坚实!”甘肃青年作家青竹在她的散文集《我家有三双袜子》中写道,她写给读者,也写给自己,从一名农家女到网红作家,出生农村的她,靠自己的努力与坚持,破土成竹,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相比上一代系统,定位精度显著提高,抗干扰能力更强,尤为重要的是,该系统创新性地解决了北京与着陆场区因距离过远导致的通信成功率问题。”中国电科专家说,新系统将各搜索载体态势信息上报的成功率提升到了95%以上,使后方各级态势系统的显示更加连续稳定,有力支持各级指挥人员的调度决策。
在数智孪生技术加速重构产业生态的背景下,“技术-场景-产业”链条的脱节成为制约创新落地的核心瓶颈。面对相关难题,与会专家纷纷提出以产学研用一体化新模式破解上述困境。卜思南认为,此类问题本质上是需要重构创新和教育的生产关系,要做到产业前置化和实战能力强化,最终实现教育赋能产业升级,产业反哺教育进化。
此次活动由阜新市委、市政府主办,阜新市人社部门联合组织、教育、工信、民政等9个部门共同承办,主会场设在阜新人力资源市场,两县五区同步设立分会场,聚焦重点产业用工需求和人才就业期盼,搭建优质双向对接平台。
复旦大学校长助理、上智院理事长吴力波认为,语料和数据是未来AI发展的战略性资源,但当前数据价值评估体系与开放治理机制仍不完善。她说:“当下需要探索能够针对科学数据非实体性、场景特异性、加工难度大、价值易变等特征,构建结合成本特征、公共属性与市场属性的定价机制,同时通过可信、可追溯的智能合约增进科学合作和信息共享。政府、非政府组织(NGO)、大型企业和科研机构是全球开放数据的主要来源,亟待各方共同推动多层级数据开放体系,夯实开放科学的数据基石。”
国家数据局最新发布的《2024年全国数据资源调查报告》显示,2024年全国年度数据生产总量达到41.06泽字节,同比增长25%,智能家居、智能网联汽车、无人机等智能设备的数据增速位居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