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
中新社海口10月4日电 题:在中国与东盟合作中,海南自贸港如何更有作为?
——专访海南自由贸易港研究院执行院长郭达
中新社记者 王子谦
2025年是中国—东盟自贸区成立15周年。自2010年成立以来,这一全球规模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自贸区持续升级迭代,为深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注入新动能。
今年,海南自贸港将启动全岛封关运作。封关后,海南自贸港在中国与东盟合作中如何更有作为?如何将海南自贸港打造为区域自由贸易枢纽?海南自由贸易港研究院执行院长郭达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作出解读。
2025年9月15日,海南海口,出岛货车通过海口新海港和南港“二线口岸”(货运)集中查验场。中新社记者 骆云飞 摄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合作取得哪些成果?
郭达:作为全球最具活力和增长潜力的经济体之一,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不仅持续高速增长,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也在不断提升。2002年《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签署时,双边贸易额为547.7亿美元;2010年中国—东盟自贸区成立时,90%以上商品实现了零关税,双边贸易额接近3000亿美元;2019年,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议定书》全面生效,双边贸易额超过6000亿美元;2025年5月20日,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谈判全面完成,预计双边贸易额年底将首超1万亿美元。
15年来,中国—东盟自贸区的成立和升级,促进了双方产业互补合作的全面深化。2023年,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额251.2亿美元,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额的14.2%。双边投资带动了中国—东盟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融合。2023年,中国对东盟进出口中间品4.13万亿元人民币,东盟连续多年保持中国中间品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
2024年9月27日,在广西南宁举办的第21届中国—东盟博览会迎来首个公众开放日,民众进入会场逛展、购物。图为参观者在马来西亚柔佛州展位与演员共舞。中新社记者 陈冠言 摄中新社记者: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将如何进一步深化双方经贸合作,加快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郭达: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若如期签署并实施,将形成双方自由贸易的新动力,拓展双方经贸合作新空间。
增强中国—东盟货物贸易发展动力。中国—东盟自贸区2.0版已实现94%左右的商品和货物“零关税”,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将进一步降低双方非关税壁垒,促进两个极具活力市场更好链接。
释放中国—东盟服务贸易发展潜力。目前,中国—东盟服务贸易额占双方贸易总额的比重不足10%,远低于全球24%左右的平均水平。在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中,双方承诺共同促进关键产品和服务自由流通,补齐服务贸易发展短板,在推动旅游、教育、健康等生活性服务贸易发展的同时,加强研发、金融、设计、运输等生产性服务与货物贸易的深度融合。
拓展以数字经济为重点的新兴领域合作空间。做大数字经济是中国与东盟促进经济结构转型的共同任务。预计到2030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将达80万亿元人民币,东盟国家数字经济规模可提升至2万亿美元。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首次将数字经济专章纳入其中,形成了数字经济合作的制度基础,将促进双方的数字经济优势互补。
中新社记者:海南自贸港在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中可以发挥怎样的作用?
郭达:海南与东盟国家地缘相近、人文相亲,既具有面向东盟最前沿、地处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中心、背靠超大规模国内市场等优势,也具有开放政策与制度优势。
当前,区域经济、政治、安全格局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地缘政治可能对RCEP及中国—东盟自贸进程造成冲击。中国正在将海南自贸港打造为面向太平洋、印度洋的重要开放门户,未来海南自贸港有条件发挥中国与东盟全面战略合作中的重要枢纽作用。
第一,成为中国与东盟市场的连接点。海南能够吸引更多东盟企业来琼投资,并发挥“重要跳板”功能,促进国内具有比较优势的产能对外投资,打造分工合理、稳定安全的区域性产业链与供应链;同时,推进商品通关及跨境要素自由便利,推动农业、旅游、健康医疗、金融保险、文化娱乐、航运物流等商品与服务市场的全面融合。
第二,成为促进中国与东盟要素双向流动、优化配置的枢纽集散点。依托面向东盟的最前沿以及背靠超大规模国内市场和腹地经济等优势,海南自贸港将发挥在中国—东盟跨境供应链中的促进、服务作用;吸引国内外跨境要素在海南自贸港内中转、交易、配置、集聚,提升在中国—东盟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中的服务管理功能。
第三,成为国内与国际高水平经贸规则的对接点。海南将率先全面落实RCEP经贸规则,突出在服务贸易、数字贸易、竞争中性、环境保护等领域的规则探索,使海南自贸港尽快成为中国深度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的前沿,在引领部分区域经贸规则制定中发挥牵引作用。
2024年1月10日,泰国企业考察团到访海南自贸港重点园区一展示中心参观。中新社记者 骆云飞 摄中新社记者:2025年12月18日,海南自贸港将启动全岛封关运作。如何将海南自贸港打造为区域自由贸易枢纽?
郭达:未来5年是中国与东盟经济增长的关键时期。对于中国来说,这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5年,若实现结构转型与结构性改革,中国经济有条件保持5%左右增速,继续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引擎。对于东盟来说,这是做大东盟经济总量、优化经济结构的关键时期,预计2030年前后,东盟GDP将达到6.6万亿美元左右,成为仅次于美国、中国、欧盟的世界第四大经济体。
在全球经济低速增长、多边贸易体制受到严重冲击的情况下,区域性自由贸易在各国对外开放合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将进一步提升,并带动产业链供应链的区域化布局。
推进以东盟为中心、以中国市场为重要动力、更具约束力的高水平RCEP自由贸易进程,是百年变局下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大战略选择,将为区域与全球自由贸易注入强大生命力。
2025年5月,东盟—中国—海合会峰会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成为中国与东盟合力推进跨区域合作的新起点。
海南自贸港封关运作后,贸易、投资、金融、人员、财税、海关等政策制度升级,以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为重点的自由贸易港政策与制度体系将更加全面、高效落地,为加强与东盟经贸合作与人文交流提供重要条件。
海南自贸港要利用全岛封关运作的海关监管特殊区域制度的关键性条件,加快打造制度型开放新高地,尽快出台更加精简透明的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并形成“准入即准营”的服务贸易境内规制。
海南自贸港可以作为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的先行试验区,重点开展中国与东盟间的市场管理对接、标准转换、人才互认、产业链融合等方面的探索,并在促进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双向投资中发挥枢纽作用。(完)
受访者简介:
郭达。受访者供图郭达,海南自由贸易港研究院执行院长,从事海南改革政策研究及中国服务贸易开放政策与制度研究。参与完成数项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海南省社科基金课题;参与各类政策咨询课题60余项,政策建议60余项。出版专编著3部(含副主编),在杂志、报刊上发表文章十余篇。
【编辑:付子豪】